中 山 隆 都 同 善 堂

Tung Sen Association

Zhongshan Longdu Tongshantang

1129 Stockton St.  San Francisco CA 94133


香山縣第二區 隆鎮

谿角

南文

象角

安堂

四沙

龍頭環

特沙

涌頭

美涌

大嵐

南村

港頭

陂文亭

申明亭

豪吐

龍聚環

叠石

涌邊

下澤

橫櫊

青岡

石門

厚山

塔國

沙平下

上龍頭

起鳳環

永厚環

崗背

秀尾環

敦灣

文田

嵐霞

水塘

板帳灣

石并

隆墟

大石兜

新亨

南衆

土環

林邊塘

大興坊

大龍頭

錢山

坎下

上溪

上亨

水厚

充美

格坑

全棣

元亨里

嶺后坑

新路

岐亨


香山縣第三區

小欖

大欖

古鎮

曹步

梅州

螺沙

高沙

一二沙

三沙

四沙

五沙

六沙

下層一鄉

下層二鄉

基頭一鄉

基頭二鄉

基頭三鄉

烏沙東鄉

烏沙西鄉

福興東鄉

福興西鄉

五墟束鄉

五墟西鄉

東墟南鄉

東墟北鄉

九洲

九湾

績蔴

上罟步

績蔴西鄉

興样

多寧

宜男

小瀝尾

圆峰

祿灣

西頭

草塘

太平

崗頭

匯祥

捷活

伯公

白焜

徐源

忠心

龍興

山邊

坦背

沙鄉

指南

赤松

竹橋

敞角


香山縣第九區 黃旗都

大黃埔

小黃埔

沙栅

馬鞍四沙

谭洲西沙

抱沙

高沙

岐頭慢沙

中沙

安平

橫閣

大南

潭洲四坊

三角鄉

浪網

大拗十三社

大有

牛角

浪網

大拗南鄉

對圃

新地

竺坎新張鄉

橫欗

罟步

羅松

大岑三鄉

阜南

雙真

羊蹄鋪錦

瀝新

大岡

長真二三沙鄉


中山隆都同善堂史略中文書記

劉文光


旅美中山隆都同善堂之成立與發展,因年湮代遠,册籍失存,老一輩的都僑,不是作古也已日漸次第凋謝。幾經堂所熱心人士多次籌謀編寫善堂史記,唯因資料不全,且早年鄉親聚會的會議記錄又遭三藩市大地震所毀。現在只能從健在之老一輩都僑的追憶中,及早期年報記錄的零星資料,加以綜合整理編寫而成,旨在虔表先僑創業之艱辛,承先啟後於來者,將本善堂發揚光大,繼續努力,以慰先僑在天之靈!


同善堂孕育之初


回溯一九零六年三藩市大地震前,即十九世紀末,我都僑移民美西者寥寥可數,隨著美洲大陸興修鐵路,開掘金山之热潮興起,我隆都先僑便冒著生命危險,以近乎賣豬仔的方式,離鄉別井,飄洋過海,幾經艱辛抵達三藩市,轉赴各埠謀生。惜我先僑大多來自貧苦農村階層,抵美後,初以務農摘果爲業,及後才漸由農轉工經商。唯我都人平素奉公守法,謙和勤奮,智慧過人,因而在各個領域上各顯才智,事業有成者在華人社區中日漸湧現。


隨著美國移民條例較爲放寬,各昆仲相繼而來者有所增加。只因散居各地,爲生活各自勞碌奔波,無從聯絡,幸得當時之熱心父老,爲了團結鄉親,聯絡郷誼,積極提倡並發動組織分






散的都僑,不定期聚會於昃臣街七百餘號郷親所開設之「方堅記客店」内。由於隆都話有異於其他中山方言,大家有綠聚合一起,閒話家常,互通訊息,倍覺親切,鄉誼更篤。


一九零六年三藩市遭遇大地震,瞬間頓成廢墟,遍地頹垣敗瓦,華埠亦難倖免。鄉親聚會無著,一些熱心昆仲眼看世情如斯,乃多次召開都僑大會,討論購地新建會所大樓事宜,以求一勞永逸,百年大計,長治久安。但面對經濟壓力,談何容易?幸賴熱心先賢劉殿生,蔡糾階,劉航,蔡敬初,劉卓棠等諸君的全力奔走呼籲,倡議組織百子會,嘗向廣大都儒鄉親募捐及無息借款購建樓業。倡議一起,博得深明大義的廣泛昆仲大力支持,四方響應(尤以當時劉姓的族親更爲踴躍參與)。率於一九零七年以伍仟伍佰元購得唐人埠士德頓街一一二九號現址地面,由圖經公司以九千五百元包工包料負責承建。一九零八年會所大樓落成,新建築物樓高三層,成爲隆都鄉親的新會址。堂所設在三樓,前座及地下出租給商戶爲為會計師樓與雜貨店之用,並於一九零八年向加省政府註册,正式成爲非牟利團體,名爲旅美中山隆都同善堂。


二 - 同善義舉 皇上欽嘉


本善堂爲求同族相親,同氣相投,同聲相應,同義相舉,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儘管在當時還没有完善的會址,但自有互相同善的組織以來,爲宗親謀福利,爲社會家鄉作貢獻之宗旨早已確立與傳揚。如在清朝末年,周崧先生原籍隆都胞頭環鄭人,少懷大志,嘗對郷人表示:「今後吾若得志,當先振興教育,爲國樹人。」當他赴美經商成巨富後,即委託周合先生爲代表,帶款回郷主持建校奠基事宜。不久,壯觀的周崧學校便很快落成,爲教育邑僑子弟造福千秋萬代而譽嘴中外。該校首創子弟入學不收分文,獲當時教育部一等獎。


接著陳寬先生也解囊捐資興建下澤學校。影響所及,都僑李焯楠,李少儂等於一九二一年發動集資興建涌邊學校;有些則爲學校添置檯椅,於家鄉設立圖書館和開辦夜校。這些善心都僑爲家鄉捐資辦學,發展教育,培養人材及修橋舖路等仁風義舉,歷年不輟。淪陷時期,我善堂多次籌款支持家鄉賑濟受難鄉民;匯款爲桑梓學童普種牛痘等,均獲歷朝政府及各方人士讚許。


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O三年)三月榮獲光緒皇帝特派兩廣總督岑春瑄,兵部侍郎張人駿爲欽差大臣,賞賜本堂紅牌金字匾額一幅,上書「樂善好施」趙體金字,以資嘉勉。該匾高三英尺,橫九尺,長方楠木雕花,紅底眞金字,四周刻瑞靄祥雲,上舞六條金龍迎旭日,下呈瑞鯉躍庭門,不愧爲眞命聖狀之珍品。現高懸於會所禮堂上,保存完好,作爲歷史的見證與策勵後人。


我堂爲鼓勵在美的都僑學子勤奮向學,爲華人增光,特設立獎學基金,每年撥出數萬元獎勵成績優秀子弟,令家長與學子得到極大鼓舞。


三 - 滿目青山夕照明

老年都僑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爲社會進步,爲下一代成長貢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當他們步入老年時,理應受到尊重和安置。但見當年來美的儒胞,多爲少小離家的隻身壯男,他們胼手胝足,克勤克儉,積得少許金錢便寄返家鄉供養高堂,養活妻兒。及至年邁失去勞動力,生活不免更爲悽苦。遇有貧病無依之都僑,若自願回國醫理者,善堂爲他捐集舟資;若不幸客死他鄉,則爲他料理身後事。後來,有賴昆仲劉發源,方景雲,高溪,劉森榕,胡質巨,招福翹,蔡述朝,陳樹鵬等多位先僑的大義倡議,奔走發動,通過都維大會一致同意購置山墳福地。當日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經多方設法,終於在一九三六年爲我善堂投得四點九英畝山地於聖馬刁郡,爲現-今之同善堂墳場墓地,價銀爲四千九百餘元。但購地後,資金仍嚴重不足,來源無著。幸荷蒙周崧先生慨允捐助購置墳場價銀半數,其餘半數因時値不景,經濟蕭條,發動捐款無多。因此面對一座野草叢生的山崗,在修建中難免因陋就簡。遂於一九四五至四七年,第二次發動墳場捐款,再事重修,並得劉祖田先生捐出巨款支持,才有今日之規模。前賢的辛勞,終於爲我全體都僑顯示一幅「滿目青山夕照明 」的百年樂土,身後無憂的幸福遠景。


以後,每到春雨秋菊之時,同善堂都按例擧行隆重的春秋省墓。到了這天中午,都僑在大埠與屋崙,分乘七八部大型巴士,免費搭載都僑前往墳場。善堂則敬備金豬,牲醴,鮮花,果品,向墓中先賢舉行儀式莊重的祭禮,加上成千都僑帶同家屬上山拜祭先人。但見整個墳場鮮花處處,紙灰飛揚,香煙裊裊,爆竹聲聲,隆重且熱鬧。最後各人領取善堂分發的胙肉飽果,禮盡而歸。

建成的墳場依山面洋,古木參天,風景秀麗,環境清幽,六十多年來已有成千位先僑長眠此地,供後代慎終追遠,緬懷先賢,以慰在天之靈。

創業維艱,何況白手興家?這完全有賴歷屆董事同仁爲善堂兢兢業業,全心全意奉獻之結果。他們克己奉公,出錢出力,不計報酬。比如時至今日,善堂每年發給每位任職董事的鞋金拾元,已有三十多年維持不變。可見同善堂在實業,墳場,會務,財政等方面能有今日之可喜成就,正是樓高百丈,非一日之功矣。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